JAC瑞风M6和长安瑞城CC评价

消费者对MPV车型的需求受到了SUV的压制。随着二孩的“普及”和汽车文化的成熟,本应属于MPV的市场迟早会被夺回。当初,只有懂生活的人才能做出MPV。一直在商业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瑞风,从情怀上来说几乎毫无意义。不过没关系,JAC瑞风M6找到了一个好老师,丰田Erffa。

只要看——的中排窗线设计就能明白两车的关系,和老款Erffa一模一样。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也不是一件坏事。买一辆走高端的国产品牌MPV,肯定是希望有所收获。M6的素材在于学习Erffa的内部布局。这么多名人政要免费代言Erffa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巨大的可用内部空间。供需紧张让这款车拥有无限加价权,终端夸张的价格设置了与普通消费者的差距。所以“平民版”Erffa的绝技还是很抢眼的。

打开两边的电动滑门,中间一排的一等座很吸引人,实际乘坐效果绝对到位。无论是座椅尺寸,包裹性,承重感,都是一流的。如果第三排没人坐,你可以很嚣张的把座椅调到全躺的位置,踏板设置好一会儿就可以睡觉了。如果你像我一样常年出差,经常熬夜,这第二排是补觉休息的最佳选择。仅仅做到这些,对于一个懂生活的MPV来说是远远不够的。MPV的意义还在于第三排和尾厢。

与M6 Erffa一样,第二排和第三排座椅的滑轨几乎是完全连接的。全通基本相当于灵活的座椅布局。在这里,我们还要补充一句。我们在反日系车的时候,也要深入分析他们的想法。为什么一个和GL8差不多大小的身体能释放出比GL8大很多的内部空间?

我没有减五张图,也没有做一个拼图。目的是向你展示前后排座椅的极限位置,车内空间和后备箱。对于MPV来说,在7人乘坐的前提下保证尾厢的实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而M6显然是这个能力中的佼佼者。在差不多的价位(瑞风M6预售价18-25万),只有大通G10能在空间上与瑞风M6抗衡。还有一点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第三排座椅的尺寸。M6高大的车身确实不够动感,但它确实能创造出车内的垂直空间。即使第三排座椅的承载能力和第二排一样好,乘客头部的空间还是很大的。GL8和奥德赛真的需要反思吗?

当然,瑞风M6的车尾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前排座椅下方有一个很大的出风口。如果车内座椅排列紧凑,第二排乘客的脚伸不到第一排座椅下面。像我这种注重腿部延展性的人,自然觉得这个地方不理想;第二,中排座椅的头枕尺寸很大,这完全是从Erffa学来的。实际使用中,两边翅膀相隔太远,不如“麦巴赫头枕”温顺,所以外来的和尚不一定是好和尚;第三,第三排座椅的滑轨有点简陋,我这种年轻人很难轻松操作,尤其是女生。

要拿高端MPV来说,除了静态性能,动态同样重要,尤其是减振隔音。悬挂滤振效果还不错,尤其是坐在中排的时候,底盘的表现能给人一些舒适感。小震动基本感觉不到,大震动会保持僵硬感,有道理。我没有阿月严格。我觉得这个中后排整体表现还可以。18-25万元的价位也算是撑得住了。至于隔音,就是说这种东西不容易模仿。Erffa的造型很好学,但是如何弥补方正的造型牺牲掉的隔音就很难学了。高速行驶时,车内有明显的风噪,这种噪声可以掩盖轮胎噪声,给人一种路声完全隔绝的感觉。所以NVH性能的出众与高端定位的MPV调性并不相符。

与后排相比,前排驾驶座相对没有“人权”。与后排的叙述顺序相反,我们先从前排的问题开始。首先,驻车制动的踏板和方向盘的距离设置的太近,让我这种腿比较长的同学稍微不好意思踩上去;第二点是油门和刹车踏板上方有照明灯。从踩油门到刹车的切换过程中,脚会被照明灯周围的塑料件挂住(我们试驾的车应该是上市前的试驾车,不知道量产车型会不会调整)。希望厂商能改进这两个设计。

类似情况的发生应该和整车的定位有关系。按照江淮的意思,M6侧重于商务市场。所以前面的司机开的怎么样并不是购车者首要关心的问题。很多媒体同事一上车就说油门太快了。我很仔细的体会到了。M6的油门调整确实有些敏感。产生这种感觉的另一个原因是变速箱的反应。JAC博格华纳6速湿式双离合的匹配口碑一直都不错,业界的评价基本定下了平顺性极佳的基调。在这次的M6上,6DCT为了保证平顺性,进一步牺牲了换挡速度。起步阶段,离合速度慢的组合让车子不够强劲,脚底下不自觉多给了一点油。结果加速从刚到略猛。当然,除了对第二排乘坐稍有影响的因素,比如3.5圈左右转弯,80km/h加速不足(2.0T吨发动机最大功率140kW,峰值扭矩300Nm),在全车的商务用车环境下自然就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

摘要

总结部分,还是从购车推荐入手。20万左右的中大型MPV,市面上的车型很少,自主品牌只有承载式车身的大同G10,所以江淮的切入点还是比较准确的。尤其是学埃尔法的车内空间真的是“保姆”,买7座SUV是个好办法。但是在这个市场上,江淮需要更多的照顾前面车手的驾驶体验;至于商业用途

的定位,对有接待需求的Boss,M6的空间体验也绝对有优势,不过,在面子和细节品质上,M6也还需要考虑更多。算来算去,瑞风M6还是走政府采购路线最为稳妥,只不过,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呢?

长安睿骋CC真可谓是今年广州车展后我们试驾的第一台新车了。其实我这么说还不准确,因为在我试驾当天,其实广州车展都还正在进行当中,由此也可见长安想推这款新车的意愿是多么强烈和急切了。这次试驾我们是去到了重庆垫江的西部汽车试验场,只是一个场地的试驾体验,所以先跟大家说一下对这台车的一些初步印象吧。很快,在下个月初,我们就会对这台车进行更全面的道路试驾的。

外观:看细节实车并不像某某某

长安当初刚发出睿骋CC的官图时,就引来网上很多人的口诛笔伐,都说它模仿了雷克萨斯。其实吧,当初我看官图时也有这样的感觉,但后来在广州车展现场看到实车,就感觉它的外观设计风格其实更偏向现代索纳塔、起亚K5等同级韩系车。

这回到了户外的开阔地,再看这台车,还是觉得它是那种比较偏向年轻运动、有点轿跑溜背造型风格的B级车,日系车还真的很少有这样的设计风格的。而且这台车各个细节部分分拆开来看,就可以看出它还是很有自己个性的。

大家之前“讨伐”的重点是这台车的中网,说它像雷克萨斯的纺锤式中网。其实长安把睿骋CC的这个中网设计命名为蝶翼式中网,实车看,只能说和雷家的纺锤中网在整体造型上有些相似之处。这个就相当于之前大众的横格栅中网出来之后,很多厂家都在模仿类似风格一样,最多只能算是一种风格上的借鉴。

那么这台车好不好看呢?说实话,我在这次试驾现场反反复复从头看到尾,这台车还是算好看、耐看的。但你要说它设计得有多么惊艳多么有突破性,又好像谈不上。它和之前长安的一些轿车如悦翔V7等一样,看着算舒服,但好像还没有到像传祺的一些车型一样光靠着外观就能让你掏钱买单的地步。所以要让消费者喜欢和接受这台车的设计,长安还要努力推进各种营销和推广工作。

内饰:设计耳目一新,但一些小细节不够好

按照长安的说法,睿骋CC的设计风格将会引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长安的新车设计风格。我觉得至少从内饰上看,这台车的设计算是全新的,它和没多久之前推出的一些长安新车如CS95、CS55都不一样。整个内饰除了一些小的细节部件如方向盘旋钮、灯光拨杆等,其余的设计都是全新的。现在的这个设计比之前长安的设计要简洁明快了很多,我觉得比外观的设计更出彩。

车厢里一个比较重要的新东西,就是触控式的空调操作区。这个东西在最近特别流行,包括路虎、保时捷等豪华品牌都在跟进。长安的这套东西实际的操作体验还挺好,触控感觉很灵敏,而且触摸按键铺排合理,稍加熟悉就可以实现盲操。

另外,车厢里还有些比较新的功能,例如“飞屏”功能,即三个手指在中控屏幕前左划,就可以把屏幕信息投射到仪表里的液晶显示屏上。这次我们试驾时间比较短,这个新功能我没有深入体验,待下次有深入体验机会后再慢慢跟大家讲它的使用感受。除了飞屏功能,睿骋CC里的各种装备也是一应俱全,包括什么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全景摄像之类的装备都会出现,这些大家就不必担心了。

这台车的车厢用料、做工,给人的主观印象也挺好。我觉得它车厢内的座椅皮质、中控台上的金属质感装饰件等,比CS95上的还要更高级一些,这也是体现出这台车在目前长安体系中的地位。在这里说一个小插曲:我在广州车展长安展台看睿骋CC时,发现那台展车做工水准不够好,并未达到CS95的水准,当时还有点失望,这回在试驾会现场看到的车辆应该是更新的一批车,做工水准就要正常多了。所以如果是在广州车展看过这台车的朋友,请记住那些展车可能是比较早期的产品,做工是要偏差一些的,对这台车感兴趣,还是届时去长安4S店再看一次为好。

说了这么多这台车车厢里的好,接下来就要调几个不足点了。一是这台车前排座椅设定得偏高,让人坐得好像有点别扭之余,头顶空间也会觉得更压抑一些。其实长安的驾驶人机工学一直都做得很好,这台车是近期的车里做得有点怪的一台,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二是这台车的全液晶仪表。本来这个定位,给全液晶仪表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做法,但睿骋CC的全液晶仪表样式也太像宝马了,真的是太像了!我觉得以长安的实力,完全可以给出一个更有自己设计特点的方案,这个宝马样式的仪表,放在一台长安的新车里并不妥当。至少应该把指针颜色改一改、数字样式调一调吧。

三是这台车的中控系统。这个系统值得表扬的是功能超级多,比现在CS95上那套功能还要多得多,很多个性化设置可以调,各种互联功能也是完全齐备。自主品牌现在做这些系统,功能性真是比多数合资车更好。但问题在于这个系统的菜单反应速度,是明显偏慢的,比CS95那套非常跟手的系统差距明显。后来咨询了一下厂家的人员,得知的信息是因为这套系统功能太多,所以菜单切换间要更耗资源,导致反应偏慢。但这个问题解决难度不大,后期通过软件升级应该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性能:只谈一些初步感受

这次在汽车试验场里试驾,我们只是在一个小场地里进行小赛道的试驾,外加一圈试验场评价道路的试乘,时间不多,印象不深,我就先谈一些对这台车的初印象吧。

一个是这台车开起来是比较偏轻柔的风格,转向比较轻,动力也来得轻快。过弯时整台车也没有什么沉重的感觉,还是挺灵巧的。说驾驶乐趣,这台车不能提供很多,但应该大多数人上来试驾的前几分钟里就能感受到它给你的轻松和宽容。记得上代的睿骋还是一台比较偏向重型操控风格的车,现在这一代名字变了、设计风格变了,驾乘风格也变了。

二是这台车的底盘扎实感维持了长安车一贯的优势,乘坐舒适性表现不错。长安的工程师们还特意为我们介绍了一点:他们在开发这台车时,特别注意它前轴和后轴在过减速带等不良路面时的滤震感受一致性。大家其实平时应该都坐过一些车,能发现过减速带时前轮好像压得很好,但后轮会很弹跳,这回睿骋CC就是要重点解决这个问题。实际的乘坐体验,还不错,确实后轴无论是滤震质感还是抛跳抑制都做得较好。

第三点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就是1.5T加6AT的动力组合匹配得很完善。这套东西长安已经算调得驾轻就熟了吧,之前数台车上都用过,基本算免检产品了。就是我还很想到开放道路上再去试一试,看看这台车在实际路况下的动力表现如何。

尾声:它能不能红?

从初步体验的感受来说,这台睿骋CC是标准的长安出品,机械调校水准让人放心,科技装备和安全装备够丰富,设计品质足够但还不算非常出彩。如果它有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价格,还是能抢走很多合资A级车和A+级车的客户的。这台车未来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和之前我评荣威i6时说的是一样的,就是目前在这个价位,很多消费者都倾向于去买SUV,而且市场上有很多优质的自主SUV产品。自主品牌倾力去造出一台很出色的轿车后,很可能并不是输给了合资轿车,而是会被一群SUV围攻。所以如何去做大这个市场,要比如何去做好这个产品,要难得多。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