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背景

《登幽州台歌》创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的背景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慨与无奈。

公元696年,即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等人攻陷营州,武则天派遣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作为有政治见识和才能的文人,随军出征并在幕府中担任参谋。然而,武攸宜为人轻率且缺乏谋略,次年兵败。在此关键时刻,陈子昂挺身而出,请求派万人作为前驱以击敌,却未能得到采纳,反而因此被降为军曹。

面对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困境,陈子昂内心充满了悲愤与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登上了幽州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俯瞰四周,思绪万千。他感慨于历史上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已不复存在,而未来可能出现的明君又无缘相见。想到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再对比人生的短暂与渺小,他不禁悲从中来,独自怆然而涕下。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下,陈子昂挥毫泼墨,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这首千古绝唱。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慷慨悲凉之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慨,也抒发了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悲愤与孤寂之情。这首诗以其苍劲奔放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