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减少能源消耗到2050年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是不可能的
能源消耗——无论是取暖、驾驶、炼油还是液化天然气——占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2%左右。除非澳大利亚减少能源消耗,否则我最近的研究发现,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几乎不可能取代化石燃料。这是实现我们的净零排放目标所必需的。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从大流行中复苏,澳大利亚的能源消耗可能会恢复到大流行前的增长。该研究确定了减少能源消耗(或“能源下降”)的两个主要理由:
能量下降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1979年澳大利亚的最终能源消耗总量约为2021年的一半。成功的关键将是向生态可持续的稳定经济转型,并采用更环保的技术和工业。
是什么减缓了可再生能源的增长?
为了过渡到可持续能源,澳大利亚必须使运输和燃烧加热电气化,同时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取代所有化石燃料电力,这是最便宜的能源技术。
可再生能源可以迅速推出: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场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建成,住宅屋顶太阳能可以在一天内安装完毕。
但风能和太阳能的快速增长因电力行业的三个关键基础设施和制度要求而放缓:
改革电力市场规则,使其更适合可再生电力。
这比建造太阳能和风电场需要更长的时间,也比安装屋顶太阳能和电池要长得多。然而,它们可以在十年内完全实施。
事实上,到2030年代初,可能会完成将现有的化石燃料发电(例如燃煤发电站)转变为100%可再生能源。
但基于我们建造太阳能和风电场及其基础设施的速度的乐观计算忽略了可再生电力的增长受到电力需求限制的事实。
当现有的燃煤发电站被可再生能源取代时,电力需求将取决于运输和燃烧供暖电气化的速度。这些是限制可再生电力未来增长率的主要任务。尽管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它们可能会缓慢实施。
家庭和行业在汽油/柴油车辆和燃烧加热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如果没有大量的政府激励措施,他们可能不愿意更换这些工作技术。
到目前为止,几乎不存在有效的联邦政府政策来过渡交通和供暖,它们共同造成了澳大利亚38%的排放量。
本月宣布就车队燃油效率标准进行未来“磋商”是政府初步的第一步。
追逐撤退的目标
如果我们只看百分比增长率,可再生电力的任务看起来容易让人误解。从2015年到2019年,澳大利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增长了62%——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它是从一个小基地开始的。这意味着它在此期间能源生产的增长仅略高于最终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包括电力、运输和供暖——这仍然主要是化石燃料。
在全球范围内,情况更糟。由于最终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2019年化石燃料的份额与2000年相同:约为80%。
可再生能源面临的挑战就像一名跑步者试图打破纪录,而官员们则带着终点带大步走下赛道。
这种情况不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错。例如,核能的增长速度会慢得多,并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赶上不断增长的消费。
在我的研究中探索的一种情景中,澳大利亚的最终能源消耗总量从2021年到2050年以大流行前的速度线性增长。到2050年,可再生电力必须以大流行前的速度增长7.6倍才能赶上.
或者,如果可再生电力增长呈指数增长,那么到2050年之前,它必须每6.8年翻一番。
考虑到可再生电力的未来增长将受到电气化运输和燃烧加热速率的限制,所需的线性和指数增长率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可能的解决方案
国际能源署和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做的模型都通过假设大规模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或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将变得商业化来避免这个问题。
但依赖这些未经证实的技术是投机和冒险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B计划:减少我们的能源消耗。
我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能在2050年之前将2021年的能源消耗减半,那么这种转变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如果原材料(如锂和其他关键矿物)可用并且本地制造可以大大增加。
例如,如果最终能源消耗总量呈线性下降,而可再生电力呈线性增长,那么到2050年,后者只需以2015-2019年的三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即可取代所有化石能源。对于指数增长,倍增时间为9.4年。
能源效率的提高将有所帮助,例如家庭绝缘、高效电器以及太阳能和热泵热水系统。然而,国际能源署表明,这种改进不太可能充分减少需求。
我们需要社会经济政策和技术鼓励的行为改变。
能量下降的影响
为了减少我们的能源消耗,我们需要公开辩论,然后制定政策来鼓励更环保的技术和产业,并做出社会经济变革。
这不需要涉及剥夺关键技术,而是有计划地减少到可持续的繁荣水平。
其特点是更加重视改善和扩大公共交通、自行车道、步行区、公园和国家公园、公共卫生中心、公共教育和公共住房。
这种提供普遍基本服务的方法减少了对高收入的需求及其相关的高消费。正如2020年的研究指出的那样,世界上最富有的4000万人要为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负责14%。
在全球范围内,能源下降可以由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富裕国家提供资金。大多数人会体验到更好的生活质量。能源下降是通往生态可持续、社会公正社会的关键部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