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老老人”家庭养老照护支持 北京市政协建言

摘要 10月12日,围绕提高养老服务针对性,破解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难题议题,北京市政协举行专题协商议政。与会专家委员建议,应实现由...

10月12日,围绕“提高养老服务针对性,破解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难题”议题,北京市政协举行专题协商议政。与会专家委员建议,应实现由“补供给”转向“补需求”,全力做好家庭养老照护支持。

市政协供图

医疗机构转型老年护理中心,年底实现区级全覆盖

靶向破题“老老人”居家养老困境,今年4月至9月,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开展了系列监督性调研,实地走访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邻里互助点、中央厨房、养老助餐点、养老产品开发相关科技企业等29个代表性点位,监督各项政策措施是否能有效满足“老老人”居家养老场景下的各种养老需求。

调研发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逐步健全,如在医养结合方面,全市老年友好医疗机构创建率达95%,自2022年起推动部分医疗机构转型建设为老年护理中心,到2024年底将达32家,实现区级全覆盖,以解决“老老人”医疗护理要求高、居家照护不了的问题。

在老年人普遍关注的长期护理保险方面,北京市正有序推进各项准备工作。目前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已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今年8月,参保43.3万人,累计待遇享受5081人,其中,“老老人”3530人,占比69%。目前,本市已向国家医保局申请在全域实施长护险,并积极着手各项准备工作。

做好家庭养老照护支持,应实现“补供给”向“补需求”转变

当今家庭的少子化、小型化,客观上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造成冲击,采取措施激发和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是当务之急。调研组建议,做好“老老人”家庭养老照护支持,应统筹资金,推动由“补供给”向“补需求”转变。

要遵循一视同仁,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的原则,对入住机构和居家养老的“老老人”及其家庭通过提供补贴津贴、住房优待安排以及税收减免等措施,确保更多“老老人”家庭能够获得必要的经济援助与支持,有效降低家庭养老照护方面的经济成本。在建立系统化的家庭照护者培训体系的同时,要出台政策,对家庭照护者获得喘息服务做出制度性、机制性安排。

“推动子女护理假的落实,细化养老护理假的适用范围、天数、申请流程、工资待遇等具体规定,确保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市政协委员,医养康(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立新建议,还应出台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配套政策,激励企业积极落实养老护理假制度。

关注养老餐送餐环节,持续优化养老助餐服务

民以食为天,用餐是“老老人”日常最基本的需求。

调研组建议要实践探索形成统一的“制餐-分餐-送餐”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确保食品安全和成本控制,有利于养老助餐可持续发展。要形成服务平台集成供、养老服务机构网点辐射供、社会餐饮企业分散供、中央厨房等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连锁供、老年餐桌补充供的多元化助餐方式,丰富“老老人”用餐选择。

在推进新增养老助餐点建设的同时,应关注养老助餐送餐环节,针对送餐服务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位,可以参照快递物流车的管理模式,允许其专门送餐的电动车在规定时间、规定范围内上路,并建立机制,挖掘物业、社区邻里等人力资源,为所在社区“老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还应鼓励科技企业在助老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口味偏好,结合其健康数据,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老年餐。”市政协委员,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卫华建议让养老助餐更智能,比如引入语音订餐功能,老年人只需说出自己的需求,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并完成订餐流程,实现智能配送,利用智能物流技术,根据老年人地址和送餐时间要求,自动规划最优配送路线和时间表,确保准时送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