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的科技“活”起来 沿着新路线游“科技馆之城”
课本上的科技,可以走进科技馆近观;知名场馆一票难求,有同类型场馆作为“平替”;结合社会热点和公众喜好,多个行业展示科技范儿……9月25日,2024年“科技馆之城”发布仪式举行。活动上发布的8条“课本超链接”路线、6条热门场馆平行路线和6条特色主题路线,将成为市民“科学游”的参照。
为观众做好“攻略”
随着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知名科技场馆出现一票难求的参观盛况。6条热门场馆平行路线整合了北京地区同类型场馆,提供更多的参观选择。例如国家自然博物馆门票紧俏,就可以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欣赏多样的植物,有“无花之美”称誉的蕨类植物、亚马孙河流域的水生植物、美洲和非洲干旱地区的多肉植物,都能在这里一饱眼福。
六年级《科学》课本中的隆福寺藻井古代星空图,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就可以近距离欣赏;高一年级《地理》课本中的太阳望远镜,就位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观测基地;想看三年级《科学》课本上的授时历,可以去郭守敬纪念馆……中小学地理、化学、生物等课本传授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其中的很多内容,在北京地区的科技场馆都能实地参观,“课本超链接”主题路线就将二者有机结合。此外,6条特色主题路线结合社会热点和公众喜好,为观众讲述行业科技故事。
自2023年起,市科协联动本市100余家“科技馆之城”成员单位,面向公众推出百家科技文化场馆手绘地图和主题科学游路线,让公众既能到城区科普“环游”,又能到远郊区科普“畅游”,切实感受无处不在的科技场馆。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发布的3条路线,就是对主题科学游路线的升级,推动本市科普资源更有效地走近公众。后续,“科技馆之城”还将解锁更多主题路线,发掘更多“宝藏小馆”,激发更多公众参与科普的兴趣和热情。
催生“硬核”科普展品
活动现场,一批推动前沿“硬核”科普的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展出,它们都出自本市青年科技工作者之手。“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普则是连接科技与大众的桥梁。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知识,让科技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北京交通大学“磁控4D打印及软体机器人”项目负责人李振坤说。
2023年,“科技馆之城”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启动,重点支持45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研发、开展科普活动,推动一大批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成果与公众见面。一年来,共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共计500余场,形成了展览、展品模型、科普课程等300余项科普资源。本次活动中,共有8家单位的项目获评2023年“科技馆之城”公共服务展教示范优秀项目。
今年,“科技馆之城”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继续支持80个项目,包括展品展项、科普课程、科普活动三类,引导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断产出科技科普资源化示范引领性成果。
科普队伍不断壮大
为鼓励各类机构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科普活动,2023年,市科协认证了100家科技教育体验基地。如今,在平谷区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这片农场已经成为一座小型“科技馆”,每年游客数量增长超1万人;位于延庆区的华海田园天文农庄,也被打造成北京天文爱好者无人不晓的观星圣地。
“这就是‘科技馆之城’建设带来的积极效果,未来还将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文化旅游场所加入。”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科技教育体验基地的队伍继续壮大,新增的50家基地在发布仪式上与公众见面,将进一步提高“科技馆之城”平台服务水平,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做出更多的实践探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