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启动非机动车市区共治试点!涉及这四类区域

摘要 9月22日,2024年世界无车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站北广场举办。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为了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本市不断提升慢行系统品质,推进...

9月22日,2024年世界无车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站北广场举办。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为了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本市不断提升慢行系统品质,推进城市道路、园林绿道、滨水道路“三网融合”,综合施策整治非机动车停车秩序,保障慢行路权,让骑行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活动当日,北京启动“学医景商”非机动车市区共治试点。

绿色出行,是解决超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治本之路。近年来,本市通过增设步道系统,建设无障碍通道,提升便捷性;优化道路断面,优化交通组织,保障慢行路权;推进林荫路建设,增设文化元素,强化空间治理,提升整体环境。

今年,城六区和通州区将完成169公里非机动车车道拓宽、12.7公里非机动车车道增设工作,完成201.5公里自行车优先标识设置工作。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立足建设以休闲健身为目的的绿道慢行系统,完成40.2公里西山绿道建设、绿隔地区公园环绿道(朝阳段一期)建设,在20处公园实施“减围栏、促联通”,开展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增加50处口袋公园或小微绿地。

滨水慢行系统建设方面,推进清河老河湾生态治理工程慢行系统建设,今年完成4.3公里步行、骑行相结合的滨水绿道建设,完成南旱河两岸5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建设工程。建设完成北苑和温榆河三网融合示范区,实现“水、路、绿”三网区域微循环。目前,凉水河(永胜桥-旧宫桥)两岸13.8公里巡河路慢行系统改造主体工程已完工。

随着中轴线申遗成功,“中轴线骑行”成为新时尚。东城区围绕核心区“两轴一城一环”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升长安街沿线和纵深区域环境品质,改善北京站、各大医院周边的环境和交通秩序,打通断头路、完善路网,优化区域慢行交通组织。环二环景观环线将绿、水、城、路有机融合,汇入文旅骑行线路,为古都轮廓增添动感活力。“十四五”以来,东城区已建成王府井等慢行示范区,持续开展林荫道路、城市画廊建设,累计提升了36.2公里的道路慢行环境。

规范非机动车停车秩序是提升市民绿色出行体验的重要环节。为全面改善本市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于9月10日印发《关于加强非机动车停车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北京市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工作方案》,提出从供需两端着手,构建“市区街联动、政企民共治”的管理机制。

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在巩固前期轨道站点停放秩序治理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内启动14个重点“学医景商”(即学校、医院、景区、商超)非机动车停放市区共治试点,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标准和经验,改善本市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打造规范、有序、安全的非机动车停车环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