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达到Ⅰ类!丹江口攻克世界性难题

摘要 现在河面上几乎看不到蓝藻踪影,浪河水质持续提升。9月4日,在十堰市丹江口市浪河边的观景台上,十堰市生态环境局丹江口分局工作人员介绍,...

“现在河面上几乎看不到蓝藻踪影,浪河水质持续提升。”9月4日,在十堰市丹江口市浪河边的观景台上,十堰市生态环境局丹江口分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我们成功攻克了蓝藻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

浪河发源于丹江口市盐池河镇,是汉江一级支流,全长57.3公里。

蓝藻又叫蓝绿藻、蓝细菌,有“生态癌症”之称。其在夏季容易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难闻的“绿油漆”,造成水质污染、鱼类死亡。

为治理蓝藻,丹江口市委托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专家团队对丹江口水库藻类进行调查研究,探明蓝藻形成原因及其生长环境特征,科学总结出“拦、捞、沉、抑、管”蓝藻治理“五字诀”。

“拦”,即实施蓝藻水华拦截工程,在浪河小流域回水区下游建设8道拦藻网,对蓝藻进行分段拦截治理。

“捞”,即实施蓝藻水华打捞工程,购置日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的移动式蓝藻打捞设备、1万立方米的装配式蓝藻分离设备、0.5万立方米的浮升式蓝藻打捞设备,发现蓝藻及时处置,降低水体藻密度,进一步改善水质。

“沉”,即实施蓝藻沉降工程,采购日处理能力4万立方米的水动力沉藻设备,对打捞的蓝藻进行加压,破坏蓝藻细胞壁,减少水华聚集。

“抑”,即实施蓝藻生长抑制工程,利用水生生物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进而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其中,投放生态鱼类2.35万公斤,建设生态浮岛超4.7万平方米(其中种植芹菜和空心菜各约两万平方米、美人蕉3955平方米、鸢尾草3220平方米),促进水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能量转化再生、环境生态平衡。

“管”,即建设蓝藻水华综合防控管理平台,依托水质自动监测浮标、无人驾驶船等,实时监测水环境和藻情。构建藻类预警系统,对蓝藻水华聚集地点、迁移速度、藻类生物量等信息进行预测。建设藻情监测剖面浮标2套、气象预测系统1套、水文监测系统5套、野外藻类分析仪1套、水华防控平台(数据融合及预警)2套,实现多元数据采集融合。

经过持续努力,浪河镇国控监测断面水域水质显著改善,1至7月,浪河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Ⅰ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