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系列讲座收官
“每次登上长城,仿佛穿越时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故事,让我感叹于古人的智慧。”24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系列讲座第五场中,市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长舒小峰以亲身经历开场,揭秘长城保护背后的故事。
“北京域内长城始建于北齐,大规模修建于明代,东起平谷,西至门头沟,途经北京6区,长城墙体总长度为520.77公里,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代表。”舒小峰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他说,“怀柔区的‘鲤鱼背’,坡度达60度,古人因山就势修建长城,以山险作为墙体,连接河防口长城与神堂峪长城。”
舒小峰曾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长城保护修缮项目。“不到10年间,长城保护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说,如今,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箭扣长城脚下挂牌,箭扣长城修缮工程已实施第五期,多学科考古成为长城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北京市创新提出,将推动长城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与研究性修缮并重”转变,树立长城保护修缮新典范。“作为文物工作者,我希望这场讲座能够让大家了解长城保护的理念,同时邀请大家和我们一起,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长城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本场讲座是“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前4场讲座分别围绕《“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的缘起——从一个倡议到十分欣慰》《北京长城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变迁》《太行之首,神京右臂——门头沟区长城的历史文化魅力》《数字技术助力长城保护——我们一起“修”长城》主题,从不同视角带领观众领略长城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正在首博展出的《薪火相传 共砺国魂——“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四十周年专题展》,将于8月31日闭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