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2号线将衔接16条轨道线 有望“一干多支”运营

摘要 既结束平谷区无地铁的历史,又打造成副中心与中心城之间快速通道,更将北三县客流用半小时时间送到CBD——正在建设的地铁22号线将实现一举...

既结束平谷区无地铁的历史,又打造成副中心与中心城之间快速通道,更将北三县客流用半小时时间送到CBD——正在建设的地铁22号线将实现“一举三得”。

记者近日探访获悉,22号线作为北京首条“驶”入河北的地铁线,最高时速可达到160公里/小时。按照规划,这条线路将衔接12条地铁、2条城际铁路、2条市郊铁路,共16条轨道交通线路,还有望实现“一干多支”的网络化运营。

服务燕郊进京超4成客流

“北京地铁什么时候能延长到河北?”一直以来,环京地区都有延长北京地铁的呼声,其中与通州仅一河之隔的廊坊北三县尤其迫切。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两地往来更加频繁,地铁连通的规划加速落地。

与很多人猜测的地铁6号线向东延长不同,第一条进入河北的地铁是22号线,解决平谷区没有地铁的同时,“就近”覆盖北三县。这条线路起自平谷后,一路向南进入北三县,再向西拐进北京。由于线路和站间距长,所以22号线最初就选用了市域快线模式,采用时速160公里/小时的市域快车。当时,北京大部分地铁的最高时速基本只有每小时80公里、100公里。

随着协同发展的提速,线路规划方案也进一步优化。2016年的方案是54公里长、设9站。2021年的方案则变成了81.82公里长、设21站。其中,河北段增加到5座车站,朝阳段、通州段也进一步延伸,更进入到CBD地区。

“这次调整后,22号线成为北京东部的一条轨道交通快速通道。”建设方京投轨道所属快轨公司安全生产一部部长姜瑞军介绍,这条线串联了CBD核心区、定福庄组团、副中心、燕郊、平谷新城等重点功能区。

根据预测,22号线运营初期的全日客流可以达到56.2万人次,其中承担的燕郊地区进京客流为8.2万人次。这一数字占每天燕郊进京客流总量的43%,可有效缓解通勤压力。

有望实现“一干多支”网络化运营

2021年,22号线在京冀两地配合下正式进场施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22号线的21座车站中有12座换乘站,换乘“密度”在北京地铁线中位居前列。

从西向东,乘客可在东大桥站换乘地铁6号线和正在建设的17号线、28号线,金台夕照站可换乘10号线和在建的28号线,红庙站可换乘14号线,管庄站换乘八通线,北关站换乘6号线,运河商务区站换乘规划中的M103线,城市副中心站换乘6号线和在建的M101线,政务中心东站换乘规划中的M102线,在慈云寺桥站、定福庄站、神威大街站、燕郊站也将换乘其他远期规划线。

这一路上,构建了东大桥站、副中心站、燕郊站三个枢纽点。“除了与12条地铁线实现换乘外,22号线还将与两条城际铁路、两条市郊铁路有效衔接,促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姜瑞军说,从地面交通上看,各站均设置交通接驳设施,并在外围设置了5处P+R停车场,与地面交通良好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22号线在北京地铁线网规划中属于“市域快线”,这条线路在齐心庄站预留了向东延伸支线条件,在管庄站设置了与市郊铁路通密线的联络条件,未来可实现“一干多支”的网络化运行效果。也就是说,列车除了跑主线,还可以跑到支线上,通过不同的“班次”将乘客送到更多地方。

近半数车站实现结构封顶

市域快线的最大特点是“快”。22号线选用市域D型车,未来地上段最高时速160公里/小时,地下段最高时速120公里/小时。这样一来,从政务中心站、燕郊、平谷到东大桥的最短时间分别只有23分钟、32分钟和55分钟,大幅提高了东部地区的出行效率。

姜瑞军说,市域D型车与传统地铁车辆不同,内部为横排座椅,8辆编组,每小时最大运输能力可以达到5.44万人次。按照规划,未来将采用快慢车混跑、大小交路等运营组织模式,初、近、远期高峰时段最小发车间隔分别为2分44秒、2分30秒、2分18秒。

所谓“快慢车混跑”,是因为全线有4座越行站,快车通过这些车站时不停车;而“大小交路”则是线路运营时会根据客流情况开行始发站和终点站不同的班次,比如燕郊地区客流多,就会有燕郊始发车。

目前,22号线工程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全线22个土建标段中已经有19个进场,18个标段实现实质性开工。较早开工的管庄站、政务中心站、政务中心东站、马昌营站、马坊站、平谷站、神威大街站和潮白大街站已经完成结构封顶,加之由预留或代建等形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的北关站和城市副中心站,22号线已有近半车站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的目标。按照计划,今年全线车站主体将累计完成一半以上,区间结构将累计完成49%。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