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告:京津冀经济总量10年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13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4)》。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北京对津的投资额占三地互投总额的比重由60.02%上升至80.33%,北京对河北制造业的投资额由16.84亿元增加至157.03亿元,占北京对河北总投资额的比重由5.78%上升至14.59%。北京的资本辐射中心地位持续稳固,科技创新中心地位不可撼动,三地联合创新态势良好,“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产业走廊初具形态
2013年至2023年,京津冀五大产业集群的存续企业数及资本规模持续扩张,各集群累计授权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35%。
报告指出,京津冀集成电路、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了京津“双中心”空间发展格局,网络安全、生物医药及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则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廊道发展基础良好,推动产业走廊加快形成。京津冀地区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加之构成产业走廊的科技园区、产业园发展实力较为突出,京津冀五大产业廊道均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现阶段,廊道各节点产业联系愈加紧密,产业走廊初具形态。根据京津冀地区产业联系强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北京和天津的引力值排在首位;在新能源装备产业中,北京和保定、北京和石家庄的产业联系强度增强;在绿色算力和绿色能源产业中,北京和张家口的引力值排名第一,北京和承德的产业联系处于高强度等级。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十年来,京津冀制造业高端化进程加快推进,“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分工格局初步形成。
报告显示,京津冀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整体呈现由京津走廊向东部沿海及冀中南腹地扩散的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逐渐退出北京,呈现向冀南地区转移的特征;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临海指向趋势明显,呈现逐渐向环渤海地区扩张的特征;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呈现环京津协同发展、向冀南地区扩散的特征。
同时,区域内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河北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地服务业发展迅速。京津冀地区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牵引下,京津冀地区的服务业新设企业多向西南方向布局,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地服务业发展迅速,河北服务业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可探索“产创飞地”发展路径
城市群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平台,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4)》主要编撰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表示,可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经验,探索京津冀城市群“产创飞地”发展路径。一方面,北京要依靠津冀既有的产业基础,在环京地区建设产业“飞地”。北京要做好前期考察工作,梳理自身亟需发展空间且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初步形成飞地产业调整目录;由地方政府牵头,挖掘拥有充裕土地指标、成熟载体资源、社会保障事务运营能力成熟的环京县城,科学判断通过双方优势互补性的要素投入能够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将其与目录对比,与“飞出地”政府围绕二者交集产业和领域协商建设产业“飞地”试点。另一方面,津冀要依靠北京的招商环境和创新要素优势,在京建设反向“飞地”。津冀可有选择性地引入具有内生性增长动能的、与自身产业具有强关联性的创新企业,吸纳先进技术并壮大自身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的局部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增长极效应,从而形成对本地化、特色化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最终三地协力构建“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