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头第一块永固城砖发现人郭泽民:让长城的生命延长再延长
盛夏的秦皇岛老龙头,海风习习,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来自各地的游客也沉醉在这山海相依、长城壮美的风景中。
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位白发老人背着手在海边逡巡,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低头思考。他是郭泽民,秦皇岛市山海关文物保管所原所长,有着40多年保护修缮长城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山海关长城便开始了保护历程。1977年,郭泽民参加了工程队,对山海关关城东门瓮城开始修复保护。他回忆说:“当时条件有限,纯靠人工,夯土都要用小推车一车车推到城楼上去。”1979年,郭泽民到山海关文保所工作。从那时起,郭泽民便与长城建立了难以割舍的联系。
1984年,由北京晚报等单位发起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在全国得到响应,保护山海关长城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资料记载,自1984年9月起,山海关区陆续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以及世界各地的捐款。整个捐款过程中,上海市总计捐款70.98万元,全部用于老龙头的修缮。为什么老龙头如此重要?郭泽民解释说:“老龙头是明代长城唯一与海交汇的地段,在冷兵器时代,包括老龙头在内,整个山海关长城,从未被外虏攻破侵入。”
1985年至1988年,老龙头启动修复。郭泽民回忆,老龙头长城包含435延长米的沿海长城,当时受到潮汐和海风作用,长城墙体被海沙掩埋,修复时他们动用了5台推土机,也正是因为曾经被掩埋,这段墙体得到较好地保护。老龙头入海石城由陆地伸向海洋22.5米,全部由1立方米、约3吨重的花岗岩堆砌。修复前,部分石头被海水冲散。工人们就运用绞盘、钢丝绳等在附近海域打捞石头,再重新堆砌。
长城保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除了人为因素,还要考虑气候、环境等因素。“当年修复老龙头长城很不容易。因为渤海这片区域是不规则的全日潮,有时刚要开始施工,涨潮了,只能回去等退潮再来。”郭泽民还记得,冬日里寒风刺骨,工人们喝酒暖身后下到海里,修筑围堰,以减少海水和潮汐对长城修复的影响。
在老龙头复建过程中,正是郭泽民在今老龙头澄海楼南侧南海口关内侧古长城的墙体上,发现了明成化年间“永固”字样长城城砖。作为一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长城的文保工作者,他深知“永固”二字背后的分量。
在几十年的长城保护工作中,郭泽民是个有心人,他用镜头记录下了大量山海关不同地段的城墙、敌台、墙台、墩台、烽火台,结集出版专著《中国长城山海关详考》。如今,退休后的郭泽民依旧忙活着各种有关长城保护的工作。他说,愿意拼上自己的命,也要让长城的生命延长、再延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