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联合招生 启动“智能”培养方案!高校探索人才培养“试验田”
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不断调整招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元路径,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沃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试验班”“书院”“学堂”等方式进行招生,这些探索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往往汇聚了学校最优势的专业和最强的师资。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新增了四个本博贯通的“卓越人才培养试验班”,分别为飞行器动力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四个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刘睿:进行本博贯通培养,学生一进来,很早就可以有导师介入到我们的科研平台,结合到我们重点重大的项目,更快更好培养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复旦大学将推出相辉学堂培养计划,下设“相辉计划”和“香农计划”,致力于培养面向基础学科前沿、新工科领域的创新人才。
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 林伟:从课程设计、项目供给、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一系列的资源,做了优先的设计和供给。
不少高校还给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比如昆山杜克大学,所有本科生入学时均不分专业,学生可以选修不同学术领域的课程来探索兴趣和方向,然后在大学二年级自主选择专业;在南开大学,学生不仅可跨专业选择全校课程,所有微专业、辅修学位等也对全体学生开放。
优势互补 多校启动跨校联合招生
这几年,不少高校还开启了跨校联合培养探索,推出王牌专业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入选项目的学生,可以享受两所高等学府的学术资源。
今年,北京邮电大学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将联合实施“金融科技+会计学”“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3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两所学校将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共享优秀师资,参与的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后,将获得联合培养双方学校授予的学士学位。
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 卞佳丽:我们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跨学科交叉的能力,能够在未来不确定的领域当中去开辟新赛道。我们是信息科技强势项目校,对外经贸大学的经济学是强势,大跨度交叉,双方对于人才培养都是借力。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启动了这样的强强联合。比如,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设置的“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目的是培养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探索的“生物技术+生物科学”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开启了工学和生物学协同育人的新尝试。这些联合培养项目,有的是从新生中选拔,有的则是通过高考直接招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处长 张永学:今年,我校有两个跨校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都是通过高考直接招生,都是我校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的,一个是“石油工程+阿拉伯语”,一个是“资源勘查工程+俄语”,培养的是我们石油工业所急需的紧缺人才。
多所高校启动人才“智能”培养方案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为了适应新需求,今年,在多所高校的招生政策中,纷纷启动“智能”培养方案。
今年,北京理工大学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促进全校学生的人工智能素质提升。比如,面向大一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辅修专业,面向“法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工商管理-人工智能”等部分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等,满足学生对人工智能知识的需求。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王浩宇:北京理工大学在AI技术赋能中国特色智慧教育体系构建、本科专业和课程体系重塑两方面同向发力,培养学生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将来多领域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大连理工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核心进阶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习、人机交互、数据科学等,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模型建构和智能+专业能力。浙江大学在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群的基础上,还面向各学科专业开设了分层次的AI+X学科交叉课程群,目前,已建成超过100门AI+X课程,打造了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高水平教材。
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 汤海旸: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发布了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红皮书。让所有学生不断地来认识人工智能,来学习人工智能,来创新人工智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