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润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建立72年

摘要 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建立。72年来,这座剧院不仅是享誉全国的艺术殿堂,更不忘以人民为名的初心。如何推动戏剧美育反哺社...

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建立。72年来,这座剧院不仅是享誉全国的艺术殿堂,更不忘以“人民”为名的初心。如何推动戏剧美育反哺社会、启迪大众?北京人艺已有诸多探索。近年来,几代人的点滴积累澎湃汇流,声势浩大。密集开展的活动、多维覆盖的设计、不断创新的体验……艺术的种子处处播撒,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演艺之都”。

原创京味大戏《永定门里》首轮演出收官之际,创作分享会邀剧组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王雨晨摄

2023年院庆,“人艺之友日”品牌活动开启,丰富活动联动打通剧院各处空间。 本报记者 方非摄

北京人艺青年演员韩清(前排右一)指导“致敬与传承”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参演高校学生正在排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助美育 戏剧圣殿大门为民敞开

2024年5月24日,对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孙凯文来说,这一天实在难忘——北京人艺的舞台,向来被视作戏剧艺术的圣殿,孙凯文和同学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大胆改编契诃夫的经典作品《海鸥》,缩减人物,切换视角,有了这版新颖的《海鸥,海鸥》。当晚,与他们一同登上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

的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唳天剧社创排的《窝头会馆》。小四合院里的吵架拌嘴、家长里短浸润着老北京的人情冷暖,其实不好演绎,可年轻人的诠释很有滋味。

“10句台词,人艺的老师带着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首师大版《窝头会馆》制作人、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邱菲洋印象深刻。年轻人的真诚、灵感、冲动都受到尊重,包括《海鸥,海鸥》与《窝头会馆》在内,北京人艺与11所高校通力合作,把高校学生主创、人艺专业团队辅导的10部戏剧作品和两段情景朗诵带上了更广阔的平台,5月24日至27日,连续4天,“致敬与传承”大学生戏剧展演启用了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两座剧场,为这次长达3个多月的美育之旅画上了阶段性的句点。

通往戏剧艺术殿堂的大门,从来不只为专业演员打开。“致敬与传承”群众戏剧展演品牌创立于2015年,每逢北京人艺创始人之一、总导演焦菊隐先生诞辰,展演都会广邀戏剧爱好者走进人艺,一站式体验台前幕后的创作流程。去年,16家学校和单位入围展演,演员中,有人懵懂新鲜,有人驾轻就熟。连续参加了8届展演的东城区文化馆志愿者魏文,拿捏起《窝头会馆》中的前清格格金穆蓉一角有模有样,她很能读懂金穆蓉的劲头儿,也明白她的落寞。

“刚开始,我放不开自己,演什么都不像,老师们鼓励我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想想如果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表现。”魏文说。退休前,她从事文化交流工作,深爱着舞台艺术,在北京人艺,从之前的观众、戏迷到一位小有经验的演员,魏文的戏剧梦落地成真。自2015年至2023年,已有300余位像魏文一样的戏剧爱好者参与“致敬与传承”展演。今年,“致敬与传承”和“‘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合流,为大学生打开了更加专业、纵深的戏剧交流空间。

2023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推出“‘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北京人艺是其中“文艺行”的重要阵地之一。去年10月,北京人艺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创排的《雷雨》登台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集中展现了“大团小团手拉手”的共建成果。这一版《雷雨》中,北京人艺派出导演唐烨、演员朱少鹏担任艺术指导,40余人的工作团队覆盖舞美等各个环节,全力完成舞台保障工作。那场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不只是一次戏剧表演,更是一次人艺与青年学子的彼此了解、双向奔赴。唐烨看到了大学生们的“真”,那是她心中殊为宝贵的一种品质,朱少鹏期待这次经历能打开大家的认知,“我们在培养未来会看戏、懂看戏、爱生活的一批年轻人。无论是对艺术的理解,还是对人格的培养,他们接触得越多,越会有深远的影响。”

“人艺有个传统,就是到校园中去。”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曾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就曾到清华、北大等高校演出,其中有话剧也有朗诵。”艺术普及的点点涓流,逐渐汇聚为更加澎湃的声浪。2002年,北京人艺推出延续至今的学生公益专场,以优惠票价降低学生走进剧场的门槛;2018年,“戏剧的力量——北京人艺戏剧进清华”启动,这是人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戏剧进校园活动,也是北京人艺与北京市教委进行战略合作、成立校园戏剧教育联盟后的第一个重要举措。此后,“戏剧的力量”持续推进,去年,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带着“一台演出、一堂大师课、一个‘流动博物馆’、一个阅读专区”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多面展现戏剧艺术的渊源与发展,今年,“戏剧的力量”将到访中国人民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大学剧社担任过辅导员。”冯远征说,“当年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如今都成为人艺和戏剧的爱好者,他们也在继续传播着戏剧文化,这项工作意义深远。”美育的种子也在撒向更稚嫩的心底,比如,面向年龄更小的孩子,北京人艺推出了“助力快乐成长,畅游艺术殿堂”戏剧体验营活动,邀小朋友游览剧场,沉浸式感悟艺术的启迪;北京人艺还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建立戏剧教育基地,演员、导演、舞台监督等剧院工作人员定期到校辅导,潜移默化地传授人艺独特的演剧风格、艺术精神,带动校园的文化建设和学生的综合培养……目前,小到稚童,上至老者,北京人艺的艺术普及已经覆盖了各个年龄层次,“戏剧永恒”艺术讲座、“非常有戏”戏剧工坊等多个品牌耕耘积累,有声有色。

勤交流 尊重观众共话艺术创作

1992年,告别第一版《茶馆》时,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曾提笔写下“感谢观众的宽容”。30多年过去,这7个字仍然时常出现在人艺人的话里话外。北京人艺与观众的联系之紧密,在京城诸多艺术机构中首屈一指,这不仅源自几十年来的聚沙成塔,更根植于对观众的尊重与信任。

观众是演出的最后一块拼图,是一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北京人艺推出创作分享会,邀新作的主创主演团队与观众面对面。不久前,新版《悭吝人》、原创京味大戏《永定门里》都在首轮演出收官之际举行创作分享会,请观众把观演时的感受、困惑直接道来,现场解答。

“我们也会在演出时用二维码设置调查问卷,提前收集一部分问题,集中整理后反馈给剧组。”北京人艺戏剧教育与研究处处长兰启彪说。他能感觉到,剧组与观众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密切,艺术创作的氛围也越来越活跃。在现场,你一定会被观众的热情、细心所感动,《永定门里》创作分享会上,有人说,她连刷5遍,每次看到后半段都泪流满面;有人不解,主角肖大力的妻子到底是怎样离世的?从演出时的一声音效、一片灯光,大家发散出让导演唐烨颇感惊奇的各种猜想;有人曾家住天桥一带,舞台上胡同交错的布景唤醒了他对小院布局的仔细探究;也有人把自己代入主角的人生抉择,一连好几天走不出来……

剧组往往相当“听劝”,比如在《永定门里》中饰演京剧名伶言雪艳一角的原雨,就计划沉下心来,继续打磨自己与苗驰饰演的冯静波的对手戏的火候——言雪艳与冯静波之间是否有情,又有怎样的情?观众们对首轮演出津津乐道,各有解读。“剧本没有直接道破,我们就没有说出来,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圆一下。”原雨说,下次演出时,她希望能让观众看得更明白。

“戏剧是双向的艺术,剧组很重视观众的意见,他们会从中反思自己的表演和呈现。”兰启彪说。大家亲密坦诚地聊戏剧、说当下,有时会不拘泥于某部作品,尽兴畅谈。在此过程中,让不同角度的思想认知不断碰撞,平等而开放的创作态度,把剧院与观众的距离悄然拉近。

新体验 巧用空间贴近当下生活

兰启彪还有一个身份,即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馆长。着力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北京有许多“第一”,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也有自己的开创之举:它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戏剧博物馆,设于首都剧场4楼,毗邻人艺实验剧场,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十几年来,博物馆收藏各类艺术档案资料近4万件,包括剧目档案300余盒、个人艺术档案近300盒、院史资料900余件,舞美设计图200余套,郭沫若、老舍、沈从文等文化名人以及曹禺、焦菊隐、田汉、于是之等戏剧界大师手稿百余件,舞台道具700余件,演出服装百余套,演出说明书、海报、剧照、剪报等资料更是数不胜数。

这里珍藏着北京人艺70余年的建设历程,也镌刻着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历史,许多艺术普及活动由此生发。2023年,人艺戏剧博物馆举办14次讲座、122次戏剧体验与团体参观、13个线上线下展览、131次戏剧艺术培训。当下时兴的新玩法也被融入,今年春节,博物馆上新全新宣传册、龙年主题明信片以及2024年度“吉庆有余”打卡原子章,集章打卡人流不断。那段时间,整座剧院如同开起了新春小庙会,处处挂灯笼、贴福字,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浓郁热闹。剧院的各处空间被盘活利用,“学积有生”北京人艺舞美培训成果展在首都剧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同时开放,集中展现人艺新一代舞美力量的成长与实践。出神入化的纸扎、素雅怡人的瓷绘、集合多种表现手段和当代构思的装置作品……在表演之外,又一重神秘精彩的戏剧世界向观众展开。

如今,活化运用剧场空间、发展多种业态经营是大势所趋,北京人艺同样求新求变。2023年,北京人艺建院71周年纪念日,“人艺之友日”品牌活动首次开启,“戏剧市集”“戏剧记忆”“戏剧互动”“戏剧课堂”四大板块共包含小型特展、戏剧快闪、群众演出、艺术家创作分享会、文创市集、互动游戏等12项主题活动,将剧院的剧场和非演出空间联动打通。今年5月18日和19日连逢“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旅游日”,“人艺之友日”再次回归。今年是《雷雨》剧本发表90周年、北京人艺首次上演《雷雨》70周年,为致敬这部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经典作品,“人艺之友日”以《雷雨》为主题,引领观众在趣味中探索它的方方面面。

从首都剧场穿行至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戏剧大道上,夏风吹来,拂起一侧墙壁上悬挂的轻纱,《雷雨》剧本的文字竖版排列,印于其上,这是濮存昕、唐烨“淘”来的发行于1936年的珍贵版本;一路向前,万里无云的晴朗天气突然响起一道闷雷,草坪区域,效果设计郑晨带着观众“兴风作雨”,蒲扇穿上珠子,摇起来如同雨落,三合板来回一抖,像雷声划过天际,人艺《雷雨》中那些适时推动故事发展的风雨雷电正是因此得来;热闹的市集比去年明显扩容,摊位密集摆开,图书、文创、美食、集章打卡不一而足;移步室内,首都剧场里,“人艺《雷雨》面对面”戏剧对谈集中邀请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话《雷雨》的宝贵价值,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戏剧沙龙区被“还原”为曹禺书房,步入其间的观众将穿越至一次1933年的小小“读稿会”,沉浸式见证一部巨作的诞生……

“‘人艺之友日’的初衷是拉近剧院与观众的距离,我们期待让大家感受到,他们对人艺的支持是有回馈的。”冯远征说。1986年,象征着北京人艺与剧院观众几十年友谊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友联谊会”(简称“人艺之友”)正式成立,最初的500余名会员现在已拓展至6万多名“北京人艺的朋友”。据悉,除了晚间正式演出,今年5月“人艺之友日”的体验活动均为免费开放,相关信息正式发布后,在短时间内便预约满员。

有人来寻味纯粹的话剧艺术,资深观众郑女士穿梭在各个活动之间,所有关于人艺《雷雨》的话题,她几乎信手拈来;有人感慨,所谓的“高雅艺术”其实并不遥远。周小云(化名)去年才到北京读大学,在她的印象里,北京人艺名家辈出,地位崇高,“以前我总认为人艺是一座很传统的剧院,但现场的市集、集章打卡都很时尚,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有人带着孩子来感受戏剧的美育启迪,胡先生和刚读小学的女儿摇雨扇、推风车,亲手体验音效制作,一大一小玩得不亦乐乎……由老及幼,由内向外,又一个艺术普及的循环悄然开启,生生不息。

专家观点

让戏剧撩开神秘面纱走进大众

田卉群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戏剧艺术普及方面的创新之处,是打破了“专业壁垒”,让戏剧撩开神秘的面纱,走进观众、走进大众。

2023年,人艺与北京师范大学“手拉手”的《雷雨》项目就是非常好的戏剧普及和戏剧教育案例:从6月份筹划,到10月份正式演出,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人艺专业团队兢兢业业,保驾护航,让大学生走上了曹禺剧场的舞台。这是经典与当代、专业与非专业的对话与磨合,是大学生终生难忘的实现梦想的过程。大学生在人艺专业团队的指导下,不但重新演绎了经典,也真正进入了剧场,理解了人艺“戏比天大”的传统。

经典需要不断地探讨、挖掘其当代价值,人艺在指导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极富启发性的对话与互动,给予了大学生创作者充分的尊重,让大学生们自己发问自己寻找答案,通过这一过程深化大学生们对于人物的理解,激发出强烈的创作热情,加深了对戏剧的热爱,甚至发现了不一样的自我,感受到诗意的诞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校园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