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余卷工程档案!北京地铁工程档案将全面数字化

摘要 北京城每条地铁线、每座车站,建设背后都有值得记录的故事,放在一起就是一部轨道交通发展史。在6月9日国际档案日到来前,记者探访京投公司...

北京城每条地铁线、每座车站,建设背后都有值得记录的故事,放在一起就是一部轨道交通发展史。在6月9日“国际档案日”到来前,记者探访京投公司的“地铁工程档案库”时发现,这里存放的北京轨道交通工程档案已达13万余卷,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的复八线建设。今年,存量纸质“老档案”将迎来数字化加工试点。未来,京投公司还将建设轨道交通“数字档案馆”。

两座库房里存着13万余卷珍贵档案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836公里,车站490座,其中换乘站83座。日均千万级客流的北京地铁,拥有着同样“海量”的工程档案,它们是轨道交通的重要数据载体,不仅是对工程项目建设、运营、维护的详细记录,也是工程质量、安全、合规的重要保障。

目前,京投资产公司管理的工程档案共计13万余卷,分别存放于苏州胡同库房和大兴库房,其中苏州胡同库房存放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等20条线路的基建文件2万余卷;大兴库房存放4号线、5号线、6号线、昌平线等25条线路的基建、施工、监理、竣工图等工程档案11万余卷,均以纸质档案形式保管存放。

这些工程档案文图兼备,包括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立项决策文件、开工文件、施工记录、工程竣工资料、困难及解决方案等各类资料。

“档案中有不少独一无二的记录,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体现了参与者的智慧和汗水,还有许多珍贵档案见证了北京轨道交通乃至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和参考价值。”京投资产公司工程建设部经理韩嵩介绍,工程档案依然有重要价值,不管是新线建设、既有线路改造,还是与地铁可能产生关联的建设施工,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都需要借阅档案、查询资料。

档案最早可追溯至“复八线”建设

在位于大兴区的地铁工程档案库房里,一份份档案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可移动的档案柜中。最早的地铁工程档案,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的“复八线”建设。这些档案详细记录了早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涵盖工程建设的思想、技术、材料选择、施工方法等,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工程特点和科技水平。虽然许多早期工程技术和材料已不再使用,但这些早期工程档案是当代建设者了解轨道交通工程发展脉络、探索技术演进历程的重要依据。

为更加系统地管理工程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在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等各环节的重要作用,京投资产公司与业内各单位充分研究,已初步搭建起适用于工程档案收、管、存、用各环节的制度体系。档案工作人员依据相应制度开展工程档案年度验收、借阅利用等工作。

2023年,档案工作人员共验收20条线路档案11369盒,全年档案验收完成率100%。

将建设轨道交通“数字档案馆”

“从2021年开始,北京的地铁新线路就已经实现了数字档案和纸质档案同步存储,更加方便后期的检索查阅。”韩嵩告诉记者,为解决纸质档案检索量大、易丢失受损、利用效率低、纸张老化等问题,京投资产公司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数据,实现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2024年,京投资产公司将启动存量工程档案数字化加工试点工作,并推进存量工程档案数字化。据统计,涉及数字化加工的存量工程档案中,文件类扫描页数约1500万页,图纸类扫描页数约135万页。

相比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利于对档案原件的保护;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检索效率,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可以修复和优化图像质量,使文字和图像更加清晰易读。此外,借阅流程也大为简化,以往大约7个工作日的借阅流程将缩减为几个小时。

为满足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京投公司正在筹划建设轨道交通数字档案中心,包括新建建筑面积达5760平方米的档案中心大楼。数字档案中心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工程档案存放空间紧张的问题,推动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