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独家现场|乘高铁谈高铁钢铁材料专家谈技术创新
本报讯(河北日报记者高)在赴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高铁列车上,钢铁材料专家刚刚坐下,就和代表委员们聊起了窗外的铁轨。
“你看,这就是铁路辙叉,密密麻麻地排在车站的出入口。它的作用是改变列车的运行方向,所以它的受力和服役条件非常恶劣。”
作为钢铁材料领域的著名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富成是一位与中国高铁事业紧密相连的奋斗者。
铁路辙叉是铁路全线广泛使用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改变列车运行方向。可以说是铁路线上最关键的设备。张富成委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使铁路轨道中的钢轨和辙叉串联起来,焊接后列车运行平稳、安全、可靠,实现铁路提速、高速。
随着铁路运行速度和负荷的提高,对铁路辙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铁路辙叉的使用条件更加恶劣。为解决这一问题,张富成继续进行科技研发:他的新型长寿命高锰钢辙叉研究成果在中国国铁得到广泛应用,技术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富成完成的《铁路轨道用高锰钢抗超高应力疲劳和磨损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我是大学老师,也是科技工作者。我一直关注国家相关科技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创新驱动的科技工作者政策。我感到很受鼓舞,也感到了使命和责任。”张富成委员说。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钢十八条”新政,张富成深受鼓舞,也感受到了压力。“钢铁是碳排放的一大领域。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为了完成国家战略,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奋进新时代,承担新使命,做出新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