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心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看待
一个家长说自己十岁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有时候会因为不想被家长说而产生强烈的逃避和逆反心理。
相信很多家长朋友们都深有同感,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其身上的一些问题,当你指出来的时候孩子有时能力理解,接受并产生改变,但有时候却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以及逃避的情绪。
自尊心是客观的,但效果是主观的。
自尊心是客观上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孩子独立意识建立的过程中自尊心也是一个正常建立的过程。
但自尊心会衍生出来自信还是自卑,就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了。
大多自卑产生于对自尊心的遏制,而自信产生于对自尊心的强化。
那么什么才是对自尊心的遏制?那些做法是对自尊心的强化呢?很多时候,家长是无意识甚至是搞反了。
自尊心的遏制,通常有几种行为模式:
1.忽略孩子的自尊心,一味的说教和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
并不是说孩子的问题家长不能说,而是说问题,更要说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这将导致孩子停留在自己有错的漩涡中,而并不清楚自己的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正确的做法。
2.除了打骂,别无其他。
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虽然现在并不普遍存在,但是依然会有家长再黔驴技穷的时候会被迫采用暴力手段,但这恰恰是最打击孩子自尊心的方式。
3.虚假的自尊心强化,其实反而是遏制。
这种情况是很多家长的认识误区,以为我不断的肯定和鼓励孩子,给孩子很多幕后的帮助,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成就感和荣誉感,这应该就是正面积极的做法呀?
之所以说这是误区,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家长过渡的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在家长帮助下给孩子带来的成功和成就原本并不真正属于孩子,所以,一旦他在独立环境下没有获得成功,那么这种对自尊心的打击将是更加巨大的。
这也是很多玻璃心和校园跳楼事件的底层原因。
那么自尊心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呢?
这里我们首先将清楚一个逻辑关系。
自尊,可以成为自强,也可以成为自卑,也可以成为自负。
1.自尊成为自强的是因为有一个正向过程,这过程就是,自尊产生对自身不足的认知,然后对自我不足有具体的提升要求,且坚持不懈的努力提升,与正向结果的产生,由此正循环往复。才能产生自强。越自尊则越自强。
2.自尊成为自卑是一个负向过程。即无法接受不好的结果与失败,并不能看到和接受自身存在的不足,且找不到提升自己的方法与要求,由此陷入失败循环。于是自卑心理不断加剧,越自尊越自卑。
3.自尊产生为自负,和自卑过程不同,和自强产生的过程相似,只是,自负是在成功后放大了自身的能力,失败后缩小了自身的不足,这是一种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的反应。
最后,正确对待自尊心的做法有哪些呢?
当家长感受到孩子自尊心的时候。要正向的引导成为自强,而避免让其发展成为自卑和自负。这就需要有以下几个注意要点:
1.正视和明确自尊心,并告诉孩子,自尊心是合理存在的,但是如何获得自尊呢?
获得自尊的方式就是自律和自强,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和失败,失败的产生是因为自身的不足,而提升自己,认知自己的不足,以后做到自律,才是自强的做法,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自己别人好的评价与认可。这才能获得自尊。
2.当自强没有形成,就要不断强化自律。
因为自尊是自强的结果,自强是自律的结果,所以自强没有形成的时候一定是自律还没有形成。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先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尤其是孩子喜欢玩游戏而不去写作业,但是孩子又希望考试能获得好成绩,却又没有实现。所以,没有好成绩,就会被家长数落,破坏了自尊心,而没有好成绩是因为自己没有变强,没有自强不息,而没有自强又是因为自己没有自律,连最基本的玩游戏都无法自拔。所以,聪明的家长就会利用这个逻辑去影响和引导孩子。培养孩子自律性,每次和孩子约定玩游戏的时间,渐渐让孩子做到自我控制玩游戏的时间。
3.强化自律,就是一个从深层次解决问题的持久性课题。
家长一般不能操之过急,想着一下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坏习惯的去除,比一个好习惯的建立更难。一个坏结果的出现也是无数坏习惯作用的结果。家长要有一种还债的心理,这次孩子产生的坏结果,是家长长期以来教育的缺失与失职,孩子的误区是首先因为家长存在误区,所以解决问题首先要从家长开始。要有耐心,又毅力,而不是粗暴的打骂和简单的说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