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在什么样的城市读书 很可能会选择你以后的生活

摘要 报纸在一篇评论中指出:苏州,名校,不足为奇。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清晰的发展路径、齐全的产业门类、优秀的城市发展数据、抢眼的城市竞争力

报纸在一篇评论中指出:

苏州,名校,不足为奇。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清晰的发展路径、齐全的产业门类、优秀的城市发展数据、抢眼的城市竞争力排名,都是其吸引人的地方。

简而言之,城市的经济实力正在形成“磁场效应”。据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广利介绍:

办大学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钱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归根结底是钱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一个有一流大学但发展很差的城市,总是比一个教育短板的经济强市更危险”。

03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也深刻改变了城市发展格局。

去年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首次明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发挥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作用。大城市会越来越大,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也意味着最好的社会服务,最多的就业机会,最好的教育资源等等都会继续向大城市聚集。

根据几年前发表的一篇《中国人高考态度调查报告》,相比师资力量和科教实力,国人更看重——大学的就业。大学文凭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社会认可度有多高,才是最重要的。

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显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58同城近期发布的《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对于毕业生来说,一线城市仍然是就业首选,主要考虑的是就业机会多、经济实力强的优势。

同样,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2020》,2019年人才净流入前十的城市中,除了四个一线城市,全部都是近年来风头正劲的“明星城市”。

同时,在就业薪酬方面,也反映出日益巨大的地区差异。此前,中国薪酬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TOP200排名榜》显示,平均薪酬排名前40的高校中,超过一半不是985高校。这些“逆袭”的大学都位于北上广等大城市。

大城市除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等“硬指标”,还有更重要的“软指标”:各种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对个人格局和眼界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知乎,经常有人问“在三四线城市读书,如何提升自己的眼界?”“在小城市生活久了,眼界越来越小。为什么?”“如何弥补在小城市读大学失去的眼界和见识?”

有观察人士指出,北上广这样的城市,有很多社会文化资源可以分享。善用这类资源的价值“甚至远远高于课堂教学”。

当中国城市分化的“马太效应”体现在大学,小城市还有希望吗?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楚赵辉提出了一个观点:

研究了2000年以后中国大学的兴衰和1820年以后德国洪堡大学的兴衰,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办好大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