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网络原住民”家庭提供更多教育支持

摘要 它是孩子在家庭中的第一课堂,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提高我国家庭教育水平,需要给予更多资源支持年轻家庭日益突出的“网络原住民”

它是孩子在家庭中的第一课堂,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提高我国家庭教育水平,需要给予更多资源支持年轻家庭日益突出的“网络原住民”特征。近日,上海发布的《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以下简称《大纲》)引发关注。其亮点之一是根据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规律,为家长提供详细的育儿指导。尤其是对于从出生开始就是“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孩子,《大纲》为家长们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权威意见。

新一代的孩子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出生长大的,电子产品触手可及。作为家长,我们可能都知道“在孩子面前减少屏幕曝光”的道理,但要做到却有点难,这也是为什么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孩子与互联网的关系备受关注的原因。

对于“90后”父母来说,网络自然成为了他们必备的育儿工具,他们把电子屏幕放在手上很正常。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78名未成年子女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0%的受访家长在育儿迷茫时会从媒体上搜索育儿经。但新一代父母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也难逃信息泛滥的困扰。调查中受访的家长普遍觉得媒体上无用信息太多,门槛低,标题党太多。因此,为了满足年轻父母的育儿需求,权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还比较缺乏,传播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也不够。年轻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受到无效信息的干扰,导致养育孩子的焦虑。

就拿家庭教育中如何有限度地使用电子产品来说吧。《大纲》的指导值得称赞。因为它既体现了遵循科学、以孩子为本、以家长为本的特点,又具有针对性和易操作性。比如,对于03岁的孩子,家长要注意“减少屏幕暴露,不使用电子产品代替父母陪伴”;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应该“避免让孩子看电视、电脑、手机等。长期以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各种电子产品的使用,利用各种生活用品和活动进行寓教于乐的家庭亲子游戏”等。《大纲》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设置专题,指导家长如何处理与互联网、电子产品、新媒体的关系,同时提出“家庭网络公约”等建议。《大纲》提供了比单纯的建议更具操作性和方向性的建议来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这也是各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值得借鉴的地方。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需要深入分析年轻父母普遍面临的育儿困境。年轻父母多为上班族,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孩子。他们只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进行隔代教育或者请别人代课。同时,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自然导致社区和邻里之间的交流较少,很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范围较窄。然而,年轻的父母渴望让他们的孩子成功,让他们的女儿成功。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他们往往会提前给孩子上网上早教课,英语、画画等兴趣课程。过早用眼,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屏幕,很容易损害孩子的视力。比如江苏淮安一个一岁的宝宝,因为家长早期视频教育,导致近视。

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反映的是家庭育儿需求日益增加与城市、社区育儿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去年,国家发改委与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号文件,要求各地政府优化儿童公共服务,拓展儿童成长空间,改善儿童发展环境

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地区仍然存在儿童公共设施和服务不足的问题。孩子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电子产品成了孩子常用的解压工具,也是家长获取育儿资源的途径。正如《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书中所写的,孩子们更喜欢在室内玩耍,因为房间里有电源插座。要想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就必须重视和弥补这一不足。尤其是“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的学习压力减轻,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丰富教育资源的角度,可以为孩子和家长创造走出电子屏幕“陷阱”的机会。

政府应积极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儿童化改造,加快完善儿童游乐设施、图书馆、公园、体育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给儿童更多的成长空间。以儿童阅读为例。很多地区,社区阅读空间自然缺乏。与大型图书馆相比,位于街道和社区、步行即可快速到达的小型阅读场所更具实用价值。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以芝加哥为例。读者可以从家里步行15分钟找到公共图书馆。此外,还有大型图书车,方便更偏远地区的图书移动共享。这些便捷的图书馆服务,让家长可以随时参加课余时间的阅读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只有不断完善孩子触手可及的空间资源,家庭教育的丰富性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社区和学校要有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的主动权,通过单位联盟、资源开放共享等方式,为亲子活动和家长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些地方探索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深圳是中国首个由联合国授予的儿童友好城市,一些幼儿园积极向社区辐射幼儿园资源。包括周末定期开放专门的项目场馆,如阅览室、运动场、美术室、木工坊等。并与专业教师团队形成相应的课程;围绕儿童教养这一主题,开发适宜的课程,帮助幼儿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带动更多学校和机构结成联盟,向社区全面开放操场、健身房、图书馆酒吧、功能室、社区等公共区域,丰富亲子活动和育儿指导。因此,社区的家庭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父母对养育子女更加放心,不再依赖

赖于网络。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然而,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会不断出现育儿困惑、难题。如果能更深入地构建家庭教育支持体系,丰富资源供给,那么家长无助、迷茫的时候,就能得到科学、及时、有效的支持。家长的育儿道路就会越走越顺,孩子的成长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提高我国家庭教育的水平,需要针对当下年轻家庭愈发凸显的“网络原住民”特点,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近日,上海发布的《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以下简称《大纲》)引发关注。其亮点之一是根据每个年龄段儿童的发展规律,为家长提供详尽的育儿指导意见。特别是针对新生代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已是“网络原住民”的特点,《大纲》为家长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且易于操作的权威意见。

  新生代儿童出生并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中,电子产品触手可及。作为家长,关于“在孩子面前减少屏幕暴露”的道理可能都懂,但做起来有点难,这也是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孩子和网络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的原因。

  对“90后”父母来说,互联网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必备的育儿工具,电子屏幕不离手是常态。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78名未成年孩子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育儿有困惑时,91.0%的受访家长会搜索育儿自媒体。但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时,新一代父母也难逃信息泛滥的烦恼。调查中的受访家长普遍觉得自媒体存在无用信息过多、门槛较低和标题党太多等问题。因此,从满足年轻家长的育儿需求来说,权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见还相对欠缺,且传播的及时性、有效性还不够。年轻家长在育儿时常常被无效信息干扰,生发育儿焦虑。

  就拿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有限度地使用电子产品来说,《大纲》的指导意见值得称赞。因为其不仅体现了遵循科学、儿童为本、家长主体的特点,而且具体详细且易于操作。例如,针对03岁儿童,家长要注意“减少屏幕暴露,不用电子产品代替家长陪伴”;针对36岁儿童,家长要“避免让儿童长时间观看电视、电脑、手机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利用各种日常用品和活动开展寓教于乐的家庭亲子游戏”等;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大纲》分别设专题指导家长如何处理好与网络、电子产品、新媒介的关系,同时还特别提出制定“家庭网络公约”等建议。相对于单纯建议限制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大纲》提供了更多操作性和方向性的建议,这也是各地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值得借鉴的地方。

  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还要深入分析年轻家长普遍面临的育儿困境。年轻家长一般多为上班族,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幼儿,只能将孩子交给祖辈进行隔代教养或请人代替教养。同时,城市快节奏生活天然造成了社区邻里之间来往少,很多幼儿社会交往范围狭窄。然而,年轻家长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往往提早给孩子报了线上早教班、英语、画画等兴趣课程。过早用眼,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的屏幕很容易损害孩子的视力。例如,江苏淮安一名一岁多的宝宝就因为家长过早进行视频早教,导致孩子近视。

  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反映出家庭育儿需求日渐提高与城市、社区育儿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政府优化儿童公共服务、拓展儿童成长空间、改善儿童发展环境,在物质和社会特质方面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地区还存在儿童公共设施和服务不足的问题。儿童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电子产品成为儿童普遍的解压工具,以及家长育儿资源获取的途径。正如《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书中所写的,孩子更喜欢在室内玩,因为室内有电源插座。如果想普遍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必须重视和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后,儿童的学习压力减轻,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丰富教育资源的角度入手,能够为孩子和家长走出电子屏幕的“陷阱”创造机会。

  政府要主动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加快完善儿童游乐设施、图书馆、公园、体育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给儿童更多的成长空间。就拿儿童阅读来说,很多地区社区阅读空间天然缺失。相较于大型图书馆,坐落于街道、社区步行即可快速抵达的小型阅读场所更具有现实价值。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以芝加哥为例,读者从家里步行出发,15分钟即可发现公共图书馆。此外,还设有大型图书车,便于图书在较为偏远的地区流动分享。这些便捷的图书馆服务让家长能够随时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丰富儿童的生活。我们只有不断完善儿童触手可及的空间资源,家庭教育的丰富性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社区和学校要有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的主动意识,通过单位联盟、资源开放共享,为亲子活动、家长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些地方探索出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例如,深圳是我国第一个联合国授予的儿童友好型城市,一些幼儿园主动将园所资源辐射社区。包括在周末定时开放特色项目场地,如阅读室、运动场、美术室、木工坊等,以专业的教师团队形成相应课程;围绕儿童的教养主题,开发适宜的课程,帮助幼儿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带动更多学校和机构形成联盟,将所属单位的操场、体育馆、图书吧、功能室及社区的共同区域向社区全面开放,丰富亲子活动和育儿指导。由此,社区家庭教育的水平得到提高,家长育儿更加得心应手,不再依赖于网络。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然而,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会不断出现育儿困惑、难题。如果能更深入地构建家庭教育支持体系,丰富资源供给,那么家长无助、迷茫的时候,就能得到科学、及时、有效的支持。家长的育儿道路就会越走越顺,孩子的成长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